工作原理
- 过滤原理:多介质过滤器主要基于拦截、沉淀、吸附和絮凝等作用来实现对水的净化。当含有杂质的水从过滤器上部进入后,水流通过由多种不同粒径和材质的过滤介质组成的滤层。水中的悬浮颗粒会首先被滤层表面较大的颗粒介质拦截,随着水流继续向下,较小的颗粒会在滤层孔隙中逐渐沉淀下来。同时,一些具有吸附性能的过滤介质还会吸附水中的部分有机物、胶体等杂质,而水中的胶体颗粒在通过滤层时,会发生絮凝作用,形成更大的颗粒,从而更容易被滤层拦截和去除。
- 深层过滤机制:多介质过滤器采用的是深层过滤方式,与表面过滤不同,它不是仅仅在滤层表面拦截杂质,而是整个滤层都参与过滤过程。水流在滤层中曲折流动,杂质会在滤层的不同深度被截留,从而实现对水中不同粒径杂质的有效去除,使出水水质得到显著改善。
结构组成
- 罐体:通常由碳钢、不锈钢或玻璃钢等材质制成,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能够承受一定的水压。罐体形状一般为圆柱形,根据处理水量的不同,有不同的规格和尺寸。
- 过滤介质:是多介质过滤器的核心部分,常见的过滤介质有石英砂、无烟煤、活性炭、锰砂等。这些过滤介质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分层装填在罐体内。一般来说,粒径较大的过滤介质如无烟煤放在上层,起粗过滤作用,能拦截较大颗粒的杂质;中间层为石英砂,进一步去除较小颗粒的杂质;下层为粒径较小的活性炭或锰砂等,可吸附水中的有机物、余氯等杂质,同时锰砂还可去除水中的铁锰离子。
- 布水系统:位于罐体的顶部和底部。顶部布水系统的作用是使进水均匀地分布在整个过滤截面上,避免水流出现偏流或短路现象,保证过滤效果的均匀性。底部布水系统则用于收集过滤后的出水,并在反冲洗时均匀地分布反冲洗水,使滤层能够得到充分的清洗。
- 管道及阀门: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反冲洗进水管、反冲洗排水管等,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阀门,如进水阀、出水阀、反冲洗进水阀、反冲洗排水阀等。这些管道和阀门用于控制水流的方向和流量,实现过滤器的正常运行、反冲洗等操作。
运行过程
- 过滤运行:待处理的水在一定压力下从罐体上部的进水管进入过滤器,通过顶部布水系统均匀地分布在过滤介质层上。水流自上而下通过过滤介质层,水中的杂质被滤层拦截、沉淀、吸附和絮凝等作用去除,过滤后的清水从罐体底部的出水管流出,进入后续的处理工序或直接使用。在过滤运行过程中,随着杂质不断被截留在滤层中,滤层的阻力会逐渐增大,导致进出水压差逐渐升高,当压差达到一定设定值时,需要进行反冲洗操作。
- 反冲洗:反冲洗是为了清除滤层中截留的杂质,恢复滤层的过滤性能。反冲洗时,关闭进水阀和出水阀,打开反冲洗进水阀和反冲洗排水阀,反冲洗水从罐体底部的反冲洗进水管进入,以与过滤运行相反的方向通过过滤介质层。反冲洗水的流速较高,能够使滤层膨胀、松动,将截留的杂质冲洗出来,随反冲洗水从罐体上部的反冲洗排水管排出。反冲洗过程通常包括气洗和水洗两个阶段,气洗时通过向罐体内通入压缩空气,利用空气的搅动作用进一步松动滤层和去除杂质,然后再进行水洗,以确保滤层清洗干净。反冲洗时间一般为 10 - 15 分钟,反冲洗强度和时间根据过滤介质的种类、水质情况等因素进行调整。
应用领域
- 生活饮用水处理:作为自来水厂预处理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去除原水中的泥沙、悬浮物、胶体等杂质,提高饮用水的浊度和感官指标,为后续的消毒、深度处理等工序提供良好的进水水质。
- 工业水处理:在电力、化工、电子、制药等行业的工业用水处理中,用于去除水中的颗粒杂质,防止设备和管道堵塞、结垢,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行。例如,在电子芯片制造过程中,对水质要求极高,多介质过滤器可作为初级过滤设备,去除水中的大颗粒杂质,为后续的反渗透、离子交换等深度处理工艺提供合格的进水。
- 污水处理:在污水处理的三级处理或中水回用处理中,多介质过滤器可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出水中残留的悬浮物、胶体等杂质,提高出水水质,使其达到回用或排放的标准。例如,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系统中,多介质过滤器可作为关键的过滤设备,将经过生物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深度过滤,为回用于城市绿化、道路喷洒、景观用水等提供优质的中水。
- 循环冷却水系统:在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多介质过滤器用于去除补充水中的杂质,防止冷却设备和管道结垢、腐蚀,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水质,降低能耗,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