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系统  食品  水处理  废水处理  北京  树脂  投资  环境  信息   

采用膜技术处理生活污水 提标后的再生水如何水尽其用

   日期:2019-10-21     来源:宁波日报    浏览:360    评论:0    
核心提示:9月17日,有20年工龄的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MBR膜处理工艺改造完成调试,正式通水。在线监测显示,出水水质达到类四类水标准,实现
9月17日,有20年“工龄”的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MBR膜处理工艺改造完成调试,正式通水。在线监测显示,出水水质达到类四类水标准,实现了污水处理能力原地提升。这一次,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采用膜技术上成为全市第一。

生活污水处理用上最新过滤技术

紧临曙光北路和甬江,1999年建成投用的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是宁波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10万吨/日,当时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标准,它的建成改写了宁波居民生活污水直排的历史。

近年来,在“水十条”“五水共治”的大背景下,宁波掀起了新一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热潮。作为核心城区的老厂,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首当其冲。2017年,宁波市供排水集团投入3亿元,启动了每日5万吨级污水处理MBR膜技术改造。

MBR膜技术关键就在于膜处理车间。膜车间共有12组膜处理池,经过头道生化反应的污水将在这里作深度过滤处理。记者看到,每个池里需要放置6个一层楼高、悬挂着密密麻麻膜丝的不锈钢反应器。“这些面条样膜丝上有成千上万个小孔,每个小孔直径约0.3微米,只有头发丝的千分之三。”市供排水集团高级工程师石红梅说,膜工作原理就跟家里用的筛子筛米一样,可以把水中的污染物截留并且彻底分解。现场看到,最后出水已极清澈,在线监测仪器显示的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值超过浙江省《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最高标准。

据介绍,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另5万吨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将在原有AAO(厌氧-缺氧-好氧法)工艺基础上深化进行,预计年底启动土建主体结构施工。

膜技术为不增地改造提供样板

膜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水处理中兴起的新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颗粒物质,如水体中的细菌、病毒、致病原生物等。

宁波市民其实对膜处理并不陌生。2015年江东自来水厂浸没式超滤膜生产工艺投产运行,让广大市民喝上了“超滤水”。如今,污水处理厂也用上了膜技术,令宁波市污水处理出水水质标准提高且质量稳定。

“除了优良的性能,膜工艺还有一大优点,就是占地省,特别适合用地紧张的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市供排水集团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陈建平以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处理规模的改造工程举例,目前MBR膜池及其附属设施占地仅0.56公顷,改造在不新增用地、不停产的情况下开展。但如果采用传统AAO和深度处理工艺,需比MBR工艺膜池大8倍的面积用地。

膜丝虽好,但也只能在最适用的地方采用。究其原因还是运营成本高。

据介绍,过去超滤膜均为进口“洋货”,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直到近些年国产超滤膜产品陆续出现,相关产品价格才下降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

“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膜工艺应用成本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个是在用的6336个帘膜需要定期更换,再就是电耗、药耗等管理成本。”陈建平说,一方面企业将不断优化工艺,特别是控制好药的投放量,从管理中要效益。另一方面,随着制膜技术越来越成熟,膜产品供应将逐渐多元化,未来膜的采购成本有望明显降低。

再生水反哺社会仍有多道关要过

“类四类水水质其实已优于很多地表水,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可利用于绿化浇灌、景观用水、洗车和工业用水等。”据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相关人员介绍,目前,每天5万吨的类四类水出水,有2万吨经过适用性处理后,通过专铺管道,直接补充临近的陆家河。

记者了解到,就市供排水集团而言,其所辖的5座污水处理厂正陆续开展提标改造,预计到2020年,按省标(即宁波市类四类)出水每日可达95万吨。“这95万吨的出水部分指标优于再生水回用标准,应该更加广泛地加以利用。”业内人士指出,宁波市属于资源性、水质性和工程性并存的缺水地区,再生水回用前景可期。

结合宁波市实际,相关人士认为,景观环境用水和工业用水是再生水市场潜力所在,可作为应用推广的重点。而且,在这方面宁波已经有了成功尝试。

据悉,市水利局已开始着手整个中心城区河道水质提升研究,预计会逐步增加再生水回灌河道的量。

在用作工业水源方面,北仑岩东污水处理厂有比较成功的示范。其有再生水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日,目前70%产能得到利用,再生水主供工业区的大型工业企业,售水价格(含税价)在1.20元/吨至1.67元/吨不等。

地处镇海石化区内的市供排水集团北区污水处理厂,借位置优势已开始向园区企业提供工业水源,目前日供水量2万吨。

但从整体看,宁波市仍缺少相应配套政策机制,使得再生水应用市场热情不高,规模化应用不足。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首先要确立再生水作为城市“第二水源”的理念,在开展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审查和取水许可审批时,就考虑配置使用再生水的可能。规划层面做好设计也十分重要,应将再生水管网建设纳入基础设施范畴,在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中预留管位,与路网建设同步推进。此外,还需要配套制定出台相应地方性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从再生水规划、建设、使用、运营及相关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

 
打赏
 
更多>同类新闻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