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系统  食品  水处理  废水处理  北京  树脂  投资  环境  信息   

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 精准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

   日期:2019-10-23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332    评论:0    
核心提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帮扶企业治理污染的有关指示精神,根据生态环境部监督帮扶工作的部署,环境发展中心从今年初开始,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帮扶企业治理污染的有关指示精神,根据生态环境部监督帮扶工作的部署,环境发展中心从今年初开始,围绕地方和企业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对生态环境技术需求问题,结合参加督查帮扶工作组了解有关情况,并先后在成都、东莞、福州、咸阳等地开展调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后,又到洛阳、长沙等地继续开展调研。当前,面对全国范围的和丰富多样的技术需求,目前的帮扶工作是否能够满足各地迫切的现实需要?各地有哪些环境技术需求?如何才能有效帮扶地方,满足他们的环境技术需求?记者日前专访了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任勇。

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的新的急迫问题是什么?

答:“不会管、不会治”已经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的新的急迫问题。

长期以来,有两个重要问题始终困扰和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程和效果:一个是不少地方党委政府不是真重视生态环保工作;一个是很多企业不是真想治理污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在这些变化中,上述长期困扰生态环境保护的两个重要问题发生了质的改变。目前,总体上看,无论是否知行完全合一,但地方党委政府生态环保责任压实和真抓抓实的态势、企业想达标真治污的态势初步形成,这是圆满完成“大气十条”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原发动力和基本原因。

在近来的调研中,情况悄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县领导对当地环保工作基本是了然如胸,而且感受到是在真抓实干。

在调研中,普遍而强烈地感受到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出现两个新的突出问题:一是市县政府急切地想知道,按照国家和省上的治理要求和措施落实下去后,大气质量能不能改善到考核的目标?需要有专家说的清清楚楚,才敢下“狠手”、出硬招;否则,事倍功半,既要被追责,又会被当地企业和市民埋怨,风险太大。二是企业急切地想知道,谁能帮他们制定治理的方案,上哪里能找到治理的技术装备,上门推荐的技术装备灵不灵;否则,既要面临关停的风险,又白花钱。

环境规划院于今年初对30个省2586家民营企业关于参与污染防治攻坚战情况的调查显示,97.3%的受访企业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有所认知和了解。71.4%的受访企业接受了环保督查执法,70%的受访企业认为在污染防治攻坚中,政府应提高环境治理参与各方的合作体系建设;60%的受访企业认为应加快环保产业的成果转化,完善产品认定标准,需要政府支持推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因此,总体上判断,近年来通过前所未有的强化督察(查)和严格执法,我国环境监管的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地方政府“不作为”、企业“不想治”的突出问题正在向地方政府“不会管”、企业“不会治”的问题转变,当然,不少地区依然是两类问题并存。

问:开展污染防治帮扶工作的总体情况如何?

答:根据我国环境监管形势的新情况,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污染防治的技术帮扶工作,切实落实总书记的有关指示精神。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标志性战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要充分依靠科技手段实现精准治污”。2017年组建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向重点区域城市派驻专家组,帮助研究制定“一市一策”。2019年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派出40多个专家团队,帮扶沿江城市治理水环境。将重点区域的强化督查组改为强化督查帮扶组,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组建工作机构,发布专项指导意见,举办专场技术展示对接会,全面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4个省区市开展了专项帮扶工作。比如,吉林省开展了“专班抓项目”、“万人助企业”;河北省开展了“万名环保干部进万企”;上海市建立了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工作制度等。

大体上,在污染防治攻坚中,目前市县两级政府的技术需求有两类:一是精准的综合性治理方案。即针对水、土、气等攻坚战的质量目标,根据当地实际,需要精准的对策措施,换句话说,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就可以达到考核目标,在清晰准确的污染源解析和排放清单的基础上建立目标与措施之间的量化响应关系;二是精准的专项治理方案,例如重污染天气应对方案、某一黑臭水体治理方案、某一行业或工业园区的污染治理方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等。在企业层面,因行业、技术工艺、规模和特征污染物等的不同,技术需求纷繁多样。

针对上述需求,地方组织的帮扶工作,特别是生态环境部组织的两个国家联合中心,对部分地区精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帮扶工作本身体现了环境治理方式的创新,对改善政府与企业的治理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广西的企业负责人说,生态环境部门以前跟我们是“面对面”,现在是“肩并肩”;生态环境部门能“换位思考”,我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但面对全国范围的和丰富多样的技术需求,目前的帮扶工作依然不能满足各地迫切的现实需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专业能力薄弱,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本不具备开展精准治污的综合性方案和专项方案的研究编制能力,主要依靠国家和省级专业团队,需求旺盛,供给不足,且供给难以及时。例如,有的城市排队等候专家团队,焦急等待污染源解析结果和排放清单,任务落实与对应的精准措施错时,心中无数。

二是环保技术和服务市场不发达,也不规范。一方面是治污企业不知道到哪找技术;另一方面是对上门的技术不放心,鱼龙混杂,没把握。也就是说,环保技术和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供需缺乏对接渠道,现有的技术需要权威规范的评估认证。

三是帮扶工作刚刚起步,缺乏系统谋划,问需不够全不够准,帮扶不够深入,帮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目前一些企业的治污和相关的帮扶,还处在应急式状态,还没有精力、能力和主动意识从源头控制、过程清洁化、末端综合治理与利用的系统化方式解决问题。

问:针对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的新的问题,有什么解决思路和方法?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强调,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为了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解决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出现的新问题,在生态环境部的组织和指导下,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开发、建设和运行了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

作为一个国家级技术服务平台,平台收录了经过规范评估的,由政府、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研发的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和管理研究成果,具有发布主体的权威性、技术信息的可靠性、用户的多样性、功能的丰富性和服务的针对性等特色。平台定位于直接面向各级地方政府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部门、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是环境管理者的工作平台;同时,也是直接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平台,服务于从事环保产业发展的科技机构和企业。平台拥有可靠的技术信息,依托庞大的生态环境技术团队,提供专业的专家团队咨询服务。

目前,平台汇聚了生态环境部近十多年组织研发的环境治理技术类和管理类成果4000多项,包括“水污染防治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2500余项、环保公益项目成果1000余项、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技术400余项。平台一期赋有三项主功能:一是线上查询。通过模糊查询,可搜索到按匹配程度和技术成熟度排序的,相关技术或管理成果清单;根据对清单的判断,用户可以与平台在线人员对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线下技术服务。二是需求上传。如果线上查询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用户可以直接在平台上传需求的具体内容,在线人员和线下专家团队经过研究后,会第一时间联系用户,提出解决需求的方案。三是技术推荐。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通过平台上传可行的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内容。经专业技术服务团队按照有关技术评估规范评估后,该技术将被授权在平台推荐应用。

平台一期还有五项其他功能:一是根据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热点需求,用文字和影像的方式在平台展示成熟度高的技术。二是展示技术应用以及综合性生态环境治理的典型案例。三是权威发布生态环境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有关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及重大活动等信息。四是发布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或项目需求信息。五是专门配备了一个为科技人员、管理者等用户提供技术成果综述系列服务的大型数据库。

平台二期将新增或强化三大功能:一是扩充技术成果信息,使平台成为国内最大的技术成果库,覆盖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领域;二是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平台在线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智能化。三是引入金融投资功能,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二次开发与产业孵化对接融资服务。

问:对如何推动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有何意见和建议?

答:第一,高度重视,系统谋划,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

随着强化监管和污染防治不断向纵深推进,或者说,当地方生态环保责任压实到位和企业守法常态化的态势基本形成后,“不会管”、“不会治”已经成为环境监管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的新的突出问题,对政策指导、治理方案研究、治理技术选择的需求空间大量释放,而且非常迫切。

从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结构看,与法律法规、行政措施、经济手段的发展情况相比,技术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在技术治污的边际效果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成为实现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应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对策研究、技术研发与转化、技术装备开发、咨询服务、供需对接等方面。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既有政府的职责,也有市场机制的属性。其中,在生态环境应用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其他环节依靠市场机制推动,但政府应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

因此,根据目前的状况,生态环境系统需要强化对相关技术服务体系构建的组织、引导和推动作用,全面规划,系统推进。

第二,以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以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牵引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总书记又强调,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

“十一五”以来,国家投入100多亿元,围绕水、大气、土壤、生态、核与辐射安全、环境健康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加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丰硕。其中,环保公益项目和水专项就产出了数千项科技成果。但这些成果距离管理和治理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没有全面打通。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难这一普遍的“顽疾”,2017年在环境发展中心组建了专门的机构队伍,部党组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水专项的成果凝练和应用问题,于2018年发布了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李干杰部长于2018年底专程到环境发展中心调研指导相关工作,黄润秋和庄国泰副部长多次专题研究督导相关工作。

目前,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应抓好四个重点:一是不断完善和运行好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简称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为技术拥有方与需求方搭建一个对接的“超市”,达到“网尽天下环保好技术、回应各方环保诸需求、汇聚环保专家做服务”的目的。二是以水专项成果为基础,在重点区域,举办专题技术对接会。三是尽快建立规范的生态环境技术评估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解决生态环境技术和装备市场良莠不齐,技术需求方不放心的问题。四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逐步形成覆盖主要地区的技术推广应用网络。

第三,下大气力,强化生态环境系统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在国家和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构建的推进职能,加强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对策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机构和队伍建设,组建专门从事技术转化和推广及部分咨询服务的机构和队伍。

在本轮行政体制改革后,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管能力和机制得到明显加强和改善,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应在提高专业化能力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市县两级一线工作部门的治理能力。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技术服务工作中的作用。行业协会的专家对本行业的生产情况和技术工艺非常熟悉,是行业污染治理的行家里手。要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

更多鼓励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和细分专业技术环保企业的发展。生态环境技术研发成果必须转化为标准化的设备才能得到应用,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既需要相关工程建设和咨询企业的发展,现阶段更需要相关装备制造业和从事专项技术研发的细分环保企业的发展。

第四,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督查帮扶的质量。

调研中,市县政府及生态环保部门的同志,对督查帮扶组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时建议,经过几年的强化督查后,在保证独立性的同时,在督查过程多问需企业和基层环境部门,根据地方的突出问题,在督查组中增加相应的专业人员,开展行业专项督查,真正做到既发现问题、又有效解决问题。这些意见建议,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打赏
 
更多>同类新闻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